在世界各国的军史上,几乎没有一个学校能有黄埔军校这么大的影响力,竟能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走向,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,抗战到解放,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人大多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。即便学校设定的学制很短,只有半年时间,可它却是“将军”的摇篮,解放军中的5名元帅、3名大将、8名上将都接受过黄埔教育,一批黄埔人,刻画了近代史的半壁江山。然而,战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,长期纸上谈兵对军官没有任何的帮助。
一支队伍是否具备凝聚力是相当重要的,而这份凝聚力能否维持下去关键在其指挥官身上,中国有句老话形容得很好: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。要是身为一个队伍的领军人物,本身都不具备绝对的坚定信念,忠国爱民之心的话,这样一支队伍最终的结局势必是四分五裂气势糜糜。因此,当时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,就是希望培养出一批“思想上”完全认同“三民主义”的优秀革命军人,大家务必要有同样的政治诉求,这样才可以做到为了一个目标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。否则必将如同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一般,不懂协同,只是各执己见,最终也就只能面临灭亡的结局了。
在大家的认知中,学校就像是一个小型社会,尤其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,师生关系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就相当于一种政治立场,而黄埔军校同时搭建的还有一张牵涉甚广的人脉关系网,绝大多数人的党派立场在黄埔军校中时就已经初具雏形。举个例子,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几乎全是其在黄埔军校任教时带过的学生,身为第一任校长,蒋介石对个人的学生感情还是很深的,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宽容仁慈。就像是胡宗南,他在整个黄埔派系中自诩“太子”,同时还是蒋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首,或许在当时诸多人眼中,他的资质尚显平庸,但是蒋介石依旧相当重视他,哪怕是有时候气上了头,也是雷声大雨点小,并没有多加为难。当时的绝大多数情况下,要是不存在这样的一层关系保障的话,有一部分人可能永远都没有出人头地之日。
无数的革命精英时常处于孙中山先生“爱国家,爱百姓”的精神哺育之下,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茁壮成长,通过接受新型的军事、政治教育,最终变成一名优秀有担当的军人。黄埔师生们英勇抗战、顽强奋进、完全当得起我们歌功颂德的事迹,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。黄埔军校在我国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淋漓尽致的一笔,完全当得起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军校的美名。处于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黄埔学员在校的学习时间经过了极端压缩,不过凭借着本身的优异以及学校的无私帮助,仅仅半年的学习时间并没有阻碍他们成长为优秀军人的道路。
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黄埔蒋介石黄埔军校黄埔教育孙中山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